「一座小島,從天際線攜來身邊漸漸明朗一座紅色燈塔。島嶼和燈塔,漂過來似的並肩緩緩靠近…」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這麼寫著。
對於燈塔,我的記憶大部分停留島南的鵝鸞鼻,那只白色高塔所代表的符號意義(是年少遇襲的熱浪也是陳昇口中哼唱的Summer)就在每次往返墾丁間逐漸淡去。不曾討海,所以燈塔所扮演的海上明燈意象對我這個農村小孩而言,卻比較像是老家三合院頂的煙囪,如同燈塔上規律而閃爍的燈光指引了走船人,裊裊煙霧中的濃厚木材味道總是領著我黃昏的步伐,不曾走失。
事實上,我還有一座燈塔。
每星期五晚上,時間接近九點鐘左右時,疲憊的我總是陷在整車的人海中,常常,搖晃並減緩車速的老舊車體總讓我誤以為漁船即將入港了。把頭探出走道,我總能透過車頭的擋風玻璃看見那座燈塔,明確一點的說,應該是因為四周與車內一片昏暗,所以高屏溪上的斜張橋反倒像是一座燈塔。
這個地標對每個南方人所代表的意義往往就只是「快到家了」─多麼簡單明確的四個字,而且對於一個遊子或是歸鄉者是如此絕對的必要。當然,偶而還會有股漁人滿載而歸的興奮感。就像此時公車上的這些南方人,不管他們先前睡得多麼沉,很奇怪的是,在快要到斜張橋前的幾分鐘裡,一顆顆頂著凌亂頭髮的腦杓總會從椅背後自動緩緩升起,那畫面像極了海洋公園裡的一群海豚受到食物的召喚而將半截身軀一一探出水面,然後所有乘客彷彿開始忙碌地收拉漁網、整理工具,準備靠岸...
Source:192.192.58.194:8080/readtw/town_html/1001204/pagetest03_1.htm#p.s.想知道這張照片怎麼拍的,可到我的相簿之"流浪印象"分類那本裡,aily提供了詳細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uthern77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