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山,便夠了!」日本著名的登山家「山野井泰史」這麼形容自己的登山風格。
關於那一座座未曾踏入的百岳總是營養著我的好奇,然而,要和不熟識的山友一同上山卻是我始終難以消化的疏離,於是,我總是獨自或者跟一位同伴踏入山野林間,讓自己揹負重量、摸清方向,然後紀錄影像,這就是我追求的風格。
若說到不了的地方就是遠方,那麼很艱辛才抵達的起點就是他鄉了,好比郡大山,一個可以「望鄉」的地方。
我有山,但還是不夠,於是,第一次,我透過商業登山團隊的接駁車踏上 2017 年曾騎登山車拜訪的郡大林道,然後我慢慢發現,到了郡大山頂,雲霧靠攏之際,彼此之間的陌生距離其實早就模糊而看不清了,唯獨每個人的登山風格在行進和走停之間卻是如此顯明易見。
識荒野,是旅人。
▲先來看看此行精彩影片。
https://www.relive.cc/view/veqzmPNjWB6
▲3D軌跡圖。
▲清晨五點從烏日出發,六點多即抵達郡大林道0K處,天色未開,更沉重的是後座乘客的眼皮。
▲2017年拜訪時,還需要對面的警察局繳交入山證,並且等候八點開門的時刻。
▲得利卡九人座在蜿蜒陡上的林道到嘶吼著引擎,有時轉個彎,我偶能瞥見「陳有蘭溪」以及「十八重溪」的面貌。
▲依例在望鄉工作站稍作歇息,順便看看雲海和山頭。
▲上山途中並沒有機會好好看看林道的模樣,我突然想到2017年我跟女王用這麼慢的速度紀錄了林道的風與光。
▲我一直以為能把車開上郡大林道的都是技術很好的司機大哥,沒想到,這趟旅程讓我見識到這位司機大姊的身手與好體能,尤其下山濃霧四起看不清晰,她依舊眼前一片光明。
▲看到一家大小自駕來到登山口,我想到不冒險就是最大的風險這句話。
▲上了登山口,一行七個人像是一部列車,七節車廂以定速的方式緩緩上升。
▲右邊的是此行的領隊,身形和肺活量成反比,滿腔對山的熱情和對隊友的關照。
▲接著就是望玉山、觀雲海的角落,也只能這個時候好好觀望,回程雲霧繚繞,徒增失望。
▲全程我都走在最後,紀錄大夥的身影,同時也可以聆聽自己的聲音。
▲偶爾,我會記錄我自己眼中的荒野和視野。
▲當然,領隊也稱職地幫大夥紀錄身影。
▲儘管登頂後迎來一片白牆,但是很多年之後,登頂的記憶終究不會是一片白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