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之所以為林道,其實是因為這些深藏在山中路徑有太多「林」林總總的故事可向外人「道」,對於沒太多機會爬百岳的我,要遇見兩隻山豬橫在沙溪林道的路中擋路,或是騎在濕滑的木橋而差點在霞喀羅古道的山谷摔落,其實都得親自騎一回才能知道當下的驚慌是如何有機會轉換成日後閒聊的話題,儘管這些並不是什麼神奇大冒險之類的,卻是屬於我自己的故事。
在這個林道管制與崩塌與日俱增的年代,有時候,一時的衝勁可以是自己見證某條古道或是林道的最後機會,留得青山未必有柴燒,坍塌了的就再也回不去了,修復好的當然就要再訪一次,林道的土石鬆懈與通道被上鎖其實都是悄悄同時進行的,可以的話,我只想把剩餘的林道騎好騎滿,好比今晨再訪的阿里山石山引水道。(去年到訪的精采圖文紀錄請點這裡)
↑先看看今天的3D軌跡圖
↑這幾回探訪外縣市林道總是遇到不錯的天氣,沒有陰雨來攪局總是好的。
↑特富野古道今年九月一日就要封閉整修兩個月,這大概可以說明今天(8/30)人潮爆多到以為穿過夜市的錯覺。
↑我不喜歡炎熱,所以總是嚮往山上的清涼,今晨溫度 17 度C,海拔來到 2300 公尺。
↑過了特富野古道後幾乎沒有遊客,只有幾隻獼猴穿過台18線覓食。
↑既然為引水道,林道上的積水可是少不了的元素。
↑前段300公尺的林相雖說不上原始,但是足以讓人心情大好。
↑這處崩壁的模樣和去年來探訪時依舊沒變,這是從上面3D軌跡圖上就可以看到的崩面。
↑今天沒有雲海,那只好看雲。
↑我常覺得獨自林道是練習拍單車和風景最好的場域,沒有趕路壓力,更沒有人群壓境。
↑和去年探訪不同之處在於沿路坍方處更多了,多虧水公司用簡易設施讓路段暢行。
↑除了天空的藍與白,引水道裡頭幾乎都被綠色包圍,但是一點窒息感都沒有。
↑相較於去年拍了好多水管以及制水閥,這次對那些物件就沒這麼新鮮了,轉而用遠近來呈現不同的引水道風貌。
↑整條引水到約莫有十座左右類似這樣的小鐵橋,然而,小鐵橋最悲情的就是等在那邊被落石砸爛。
↑前方就是令人卻步的漆黑山洞,黑不打僅,重點是可以看到蝙蝠在洞裡亂飛,這是牠們的家,我只是過客。
↑一早出門時找不到手電筒,在山洞口看到修築工人頭燈,工人今天沒上工,我用完即把它放回原處。
↑山洞影片
↑山洞出來的這座小鐵橋真悲情,兩次都看到它被落石砸出很無奈的形狀。
↑沿路有很多修路工人的開伙用具。
↑山壁的不斷冒出大水,修路工人用帆布做成天幕避免往來時被淋濕。
↑影片
↑這座去年嚴重損毀的橋,這回因為知道它已經修好了才敢才探訪第二次。不過通過這座危橋還是膽戰心驚的。
↑去年來的時候,橋面被落石砸斷而無法通行。
↑同一處地點,去年是無法通行的。
↑去年橋斷畫面。
↑通過危橋之影片
↑這座橋搭配這片樹林,應該是完美的組合了。
↑落石不僅砸橋,還佔地為王,必須側身才能通過。
↑秋天來訪聽說整座山林會更美。
↑影片
↑用手機和GoPro拍習慣了,突然覺得單眼相機這時候派上用場該有多好?
↑就是為了這道瀑布而來,就像爬百岳要攻頂一樣,看到溪流我就想找源頭,當然我更享受沿路的過程與風景。
↑瀑布影片
↑GoPro 5 處理逆光真的很不給力。
↑順光畫面就順眼多了。
↑這次沒有攝影師小 J ,只能自己留影紀念一番。
↑突然覺得這張很像侏儸紀恐龍的眼睛啊。
↑在瀑布區待了半小時後,回程走原路,無可避免要再過一次蝙蝠山洞。
↑紀錄一下不同角度的自己。
↑手機與GoPro拍出來的畫面各有其特色。
↑今天加碼探訪同一路口處的「玉山林道」和登2682公尺的「石山」,一開始就要扛車陡上,接上林道後林相不錯,可惜單車能騎的路段有限。
↑越騎芒草越高,直到一處左陡上的路口,我決定棄車用步行方式。
↑往石山的路徑雖然很明顯,但是轉彎處不少,加上午後開始起大霧了,農曆七月我也不想鐵齒硬登頂,中途即折返,在迷霧的山裡迷路可不是好玩的,安全為重,今天就探訪到這裡吧。
↑結束了今天的行程,一整個心滿意足。